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
(第 17 期 )
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办公室 2013年12月16日
目
录
一、中心再次荣获
“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
优秀重点研究基地”称号
二、《郭沫若研究文献汇要》被评为乐山市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三、《郭沫若廉政文化读本》、
《他者叙述与自我“作为”》分别
被评为乐山市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四、中心与兄弟中心进行合作交流
五、首届“巴蜀文化名人与巴蜀地域文化学术论坛”拟定于
2014
年
4
月召开
六、乐山市沙湾区郭沫若故居景区被评为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
七、中心兼职研究人员陈晓春教授的四川省社科规划课题《〈女神〉接受史》顺利结题
八、中心专、兼职研究人员廖久明教授、杨胜宽教授、唐瑛教授申报的四川省社科规划课题获准立项
九、中心专职研究人员何刚博士学成归来并被聘为副主任
十、中心专、兼职研究人员前往水磨古镇参加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第十届年会
十一、中心主任廖久明教授参加新版《郭沫若全集》征求专家意见座谈会
十二、中心主任廖久明教授参加中国鲁迅研究会会员代表大会暨“鲁迅与中国社会文化发展”学术研讨会
十三、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张宽博士与中心教师进行交流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张宽博士与中心教师进行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四川省乐山市中区滨河路778号(乐山师范学院) 电话:0833-2270731
网址:http://www.gmryj.net/ mail:gmryjzx@126.com
一、中心再次荣获
“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
优秀重点研究基地”称号
2013年7—9月,四川省社科联和四川省教育厅根据“三年一评、退五进五”的动态管理和滚动发展的管理机制原则,组织专家对全省40个重点基地在2011—2013年度的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检查评估。35个重点基地通过了此次评估,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再次荣获“优秀重点研究基地”称号。此次共有5个基地被评为优秀,其他4个基地分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共四川省委党校)、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四川理工学院)、四川矿产资源研究中心(成都理工大学)、系统科学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四川大学)。
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是唯一的一个连续两次被评为“优秀重点研究基地”的中心,这充分表明中心在开展科学研究、从事学术交流、整合学术资源、搭建学术平台、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加强队伍建设及常规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得到了省社科联、省教育厅以及专家评委的充分肯定。
二、《郭沫若研究文献汇要》被评为乐山市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郭沫若研究文献汇要(1920-2008)》是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项目,由乐山师范学院杨胜宽教授主持完成。目前郭沫若研究文献多达一万四千多篇(部),并且良莠不齐,对人们深入研究郭沫若造成了极大困难。根据原创性、权威性原则,中心组织乐山师范学院二十多位老师在近三十年积累基础上,历时六年多时间从中遴选出了六百余篇六百余万字的精要文章,希望能为普通读者和研究者了解、研究郭沫若提供方便。该汇要的出版是郭沫若研究的一项继往开来的基础性工作,既能保存以往郭沫若研究的重要文献,又能为将来的郭沫若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思想史、中国现代学术史、中国现代革命史等都有相当的意义。
该汇要出版后得到了学界高度肯定:原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四川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四川省郭沫若研究会创会会长马识途先生在得到该《汇要》时非常高兴,认为是一件了不起的成果;原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四川省郭沫若研究会名誉会长章玉钧先生在赠书仪式上对该书出版表示了热烈祝贺;一些学者甚至将它与《郭沫若全集》出版相提并论,认为它是《郭沫若全集》出版后郭沫若研究界又一里程碑式的重大成果,必将长久惠及学界。
在参加乐山市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中,经过初审初评、资格复审、学科组评审、主席办公会复审、市评委会终审等程序,最终被评为一等奖。在评审过程中,该汇要得到领导、专家一致的高度评价,认为是乐山市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多年来取得的重大研究成果,为乐山市弘扬“沫若文化”、加快推进乐山文化强市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郭沫若廉政文化读本》、
《他者叙述与自我“作为”》分别
被评为乐山市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在乐山市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中心的两项成果——《郭沫若廉政文化读本》、《他者叙述与自我“作为”》分别获得三等奖。
《郭沫若廉政文化读本》由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中共乐山市沙湾区纪委、乐山市沙湾区监察局共同编选,由中心主任廖久明教授和沙湾区纪委黄大敏书记共同主编,于2012年10月印刷发行。该读本由四部分构成,分别为:《〈甲申三百年祭〉及相关文章》、《郭沫若诗歌、散文》、《郭沫若题词、对联》、《回忆、研究文章》。第一部分除收录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外,还收录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江泽民、薄一波、温家宝、曾庆红、习近平等人高度评论《甲申三百年祭》的文字。该书出版后,得到了四川省纪委常委苏梅的充分肯定,要求沙湾区纪委送去100册,2012年10月21日的《乐山日报》、11月19日的《四川法制报》对该书及相关情况进行了报道。2013年 10月24日,第二十六次全国部分高等师范院校党建研讨会在我校正式召开时,将该读本作为会议礼物送给了来自全国27所高等师范院校的党委书记、副书记、纪委书记、组织部负责人,得到了与会领导的高度评价。
论文《他者叙述与自我“作为”》系中心专职研究人员何刚老师所作,原载《郭沫若学刊》2011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历史学》2012年第2期全文转载。该文不局限于以往的史学史叙述模式,采用新的研究视角,借鉴接受美学的理论,从经典作品的阅读接受史的角度对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经典之路”进行了再分析,为以后的学术史研究提供了另一种审视视野。
四、中心与兄弟中心进行合作交流
7月26日,利用“第十八届苏轼学术研讨会”召开之际,中心与来乐参会的部分专家和兄弟中心负责人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业务合作交流。参加交流会的学者专家有:资深前辈学者祁和晖教授、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徐希平教授、西华大学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潘殊闲教授、西华大学人文学院张帆教授、西华师范大学西部区域文化研究中心金生杨教授、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付金艳副教授。中心参加交流的人员有主任廖久明教授,副主任陈俐教授、何刚博士。
交流会的主要内容有: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的建设和日常运行,省内兄弟基地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巴蜀文化研究、地方文化研究等学术议题。在交流会上,各中心负责人介绍了各自中心的基本情况,分享了中心在建制运行、课题申报管理与培育、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做法与经验。大家一致认为,作为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省内各中心在凝聚研究力量、整合学术资源、吸引培养人才队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中心应在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的指导下加强业务交流与合作,相互借鉴学习,使中心得以更为健康合理地运行,为繁荣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在交流会上,我中心与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初步达成了在适当时候召开“郭沫若与巴蜀文化”学术论坛的合作事项。
五、首届“巴蜀文化名人与巴蜀地域文化学术论坛”拟定于
2014
年
4
月召开
为推进巴蜀文化名人与巴蜀地域文化研究,经友好协商决定,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四川省郭沫若研究会、蜀学研究中心将联合举办“首届巴蜀文化名人与巴蜀地域文化学术论坛”。
论坛定于2014年4月下旬在西华大学校本部举行。论坛总主题为巴蜀文化名人与巴蜀地域文化。具体论题包括:1、地域文化视野下的郭沫若;2、巴蜀文化名人研究;3、“自古文宗出巴蜀”的地域文化学阐释;5、西蜀文化名人与西蜀城市文明;6、岷江流域文化现象研究;7、巴蜀地域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形成原因研究;8、巴蜀地域文化与其他区域文化的比较研究。
六、乐山沙湾郭沫若故居景区被评为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
2013年8月22日,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正式批准郭沫若故居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郭沫若故居核心景区包括郭沫若故居、郭沫若纪念馆和沫若文化苑。坐落在沙湾城区文豪街的郭沫若故居,是郭沫若诞生和少年时代生活、学习的地方。1980年7月,郭沫若故居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修复并对外开放。1994年和1995年,故居先后被命名为四川省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5月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迎接郭沫若诞辰120周年,沙湾区投资6000万元修建了郭沫若纪念馆:占地面积6056平方米,建筑面积3698平方米,陈列布展面积2200平方米。 郭沫若纪念馆设计理念以抽象传意表达传统川西民间的建筑意象氛围为主,采用抽象简约的做法,分“君自沫水来”、“国之栋梁柱”、“文艺新创造”、“史学开宏篇”四个单元。如今,令游客耳目一新的是,大量珍贵的文物史料,以及场景雕塑、漆画、多媒体、动漫等生动灵活的表现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郭沫若文学艺术、历史考古、思想文化、科学教育、社会活动等方面的卓越成就及其波澜壮阔的传奇人生。
中心副主任陈俐教授承担了纪念馆布展内容设计、解说词撰写、组织专家咨询、解说员培训等一系列工作。
七、中心兼职研究人员陈晓春教授的四川省社科规划课题《女神接受史》顺利结题
中心兼职研究人员陈晓春教授主持的四川省社科规划课题《女神接受史》通过省规划办组织的结项评审程序,于今年顺利结题。
本课题主要以接受理论为基础,着重从不同角度对《女神》在不时期的读者的接受情况进行分析。首先,对《女神》问世以来的90年时间里,整个社会对《女神》的接受呈现出大起大落的变化的深层原因进行系统梳理,对《女神》在不同时期基于不同的审美经验的接受情况进行了动态的描述和把握;其次,专门选择新时期以来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对《女神》作为课程的吸纳、评价为窗口,从历时性的角度,论述时代和社会对《女神》的选择和接受,分析《女神》传播过程中种种复杂因素的纠结与作用;其三,从作者和读者互动关系角度,更进一步地探讨作者和读者的互动关系中媒介传播的作用,研究《女神》初版本以及此后郭沫若的修订对社会群体接受产生的影响。
八、中心专、兼职研究人员杨胜宽教授、廖久明教授、唐瑛教授申报的四川省社科规划课题获准立项
中心兼职研究人员杨胜宽教授申报的“清末民初启蒙读物对郭沫若成长影响研究”于12月中旬获准立项。本课题整理并系统介绍一批清末民初新学教材与启蒙读物,尽可能还原清末民初中国教育转型期的真实图景和生态状况。重点研究郭沫若在自传中反复提到的启蒙读物,探讨它们在郭沫若成长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通过这些个案研究,进而考察清末民初中西合璧的教育和教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功用及意义。同时将这一批清末民初的新学教材与当下中小学教材特性进行比较,进而分析对比两者间的异同及各自的优劣得失,为基础教育的教材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中心主任廖久明教授申报的“回忆郭沫若作品收集、整理、研究”于本年11月底获准立项。本课题拟全面收集、整理人们回忆郭沫若的作品,以便为人们深入研究郭沫若提供方便。该课题是《郭沫若研究文献汇要(1920-2008)》出版后,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计划从事的郭沫若研究史料建设的又一大型项目。
中心兼职研究人员、乐山师范学院文新学院教授唐瑛申报的“文化碰撞中的郭沫若旧体诗词研究”于本年11月底获准立项。本课题以郭沫若一生所创作的大量旧体诗词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郭沫若这些旧体诗词的产生背景、艺术成就、情怀抒写等的索幽探微,拟一窥以郭沫若旧体诗词为代表的传统诗词在文化大碰撞中的二十世纪里所处的独特位置和历史地位。
九、中心专职研究人员何刚博士学成归来并被聘为中心副主任
中心专职研究人员何刚老师于2010年9月考入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在导师彭邦本教授指导下,何刚老师刻苦学习,勤于专研,在三年时间里顺利完成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其博士学位论文为《郭沫若史学研究史》,第一次从学术史的角度系统梳理了八十年来关于郭沫若史学的评论与研究,以郭沫若为个案展现了中国现代学术批评的诸多面相。论文在评审和答辩等环节,得到了蔡震、谢保成、谭继和、赵世超、魏建、陈廷湘、徐亮工、汪启明、杨铭等专家的肯定,并顺利通过。
在读期间,何刚老师得到了中心和学校相关领导和单位的大力支持,2013年6月毕业回校后被聘为中心副主任。
十、中心专、兼职研究人员前往水磨古镇参加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第十届年会
5月17-19日,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第十届年会暨“多元文化时代的文学研究”研讨会在汶川水磨古镇召开。此次年会由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及阿坝师范专科学校主办,《当代文坛》杂志社承办。来自四川、澳门、北京、上海、重庆、广东、江西等地的高校、研究所、杂志社近130名代表参加了这次盛会。大会围绕“多元文化时代的文学研究”主题,总结了四川比较文学二十多年来发展的经验,并就比较文学界共同关注的理论焦点及前沿问题以大会主题发言及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中心特聘研究员蔡震先生,专职研究人员廖久明教授、陈俐教授,兼职研究人员杨玉英副教授参加了此次年会,其发言题目分别为:《郭沫若与日本文学二题》、《论高长虹与西方文艺思潮的关系》、《天人学与泛神思想:蜀学乐山学派的生态文化观》、《卡尔思普〈孙子兵法〉英译本与翟林奈英译本之比较研究》。通过参加此次年会,不但开阔了中心人员的视野,还扩大了中心在四川比较文学研究界的影响。
十一、中心主任廖久明教授参加新版《郭沫若全集》征求专家意见座谈会
2013年9月16日下午,新版《郭沫若全集》征求专家意见会议在北京郭沫若纪念馆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副局长朝克,财计局处长管明军,社科文献出版社总编辑杨群、副总编辑周丽等,专家郭平英、王世民、蔡震、李晓虹、冯时、魏建、李怡、廖久明等,郭沫若纪念馆人员崔民选、赵笑洁、李斌、梁雪松、张勇、张宇等参加了会议。编委会办公室主任崔民选主持了会议,并通报了新版《郭沫若全集》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项目的申报情况。专家们围绕全集收录原则、编排方式、卷次安排、编辑体例,工作进度、任务、目标展开了讨论。中心主任廖久明教授率先作了“全集要全”的发言,并与参会专家进行了热烈讨论。
十二、中心主任廖久明教授参加中国鲁迅研究会会员代表大会暨“鲁迅与中国社会文化发展”学术研讨会
9月22日至25日,中心主任廖久明教授应邀前往上海鲁迅纪念馆参加中国鲁迅研究会会员代表大会暨“鲁迅与中国社会文化发展”学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由中国鲁迅研究会、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上海鲁迅纪念馆联合主办,来自国内外150余位鲁迅研究专家出席会议。在学术会议主题演讲上,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孙郁、北京鲁迅博物馆原馆长陈漱渝、山东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朱德发、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张梦阳、《民族魂》主编郑心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杨义先后做了精彩的讲演,分析了当前鲁迅研究的现状与问题,并对鲁迅研究今后的走向进行了探讨。
在分组讨论时,廖久明教授不但就提交的会议论文《也谈〈铸剑〉写作的时间、地点及其意义》进行了简要发言,还向与会专家汇报了新版《郭沫若全集》征求专家意见座谈会情况,专家们围绕《郭沫若全集》出版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十三、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张宽博士与中心教师进行交流
6月13至14日,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张宽博士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期间,副院长杜学元教授,科研处副处长刘军荣博士对张宽博士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13日晚,张宽博士面对全校师生作了题为《中德文化关系:郭沫若与德国文学》的学术讲座,讲座由中心主任廖久明教授主持。14日上午,在文新学院廖建国副院长主持下,张宽博士与文新学院部分教师进行学术交流,交流主题为《比较文学:从影响研究到文化研究》,中心的廖久明、何刚、万保君三位老师参与了交流。交流结束后,张宽博士来到中心,参观了中心办公室和资料室,对中心的特色藏书给予了高度评价。14日下午,中心主任廖久明教授陪同张宽博士前往沙湾参观了郭沫若旧居及纪念馆。
张宽博士出生于乐山市井研县马踏镇,现为美籍华人,曾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为乔治·梅森大学现代与古典语文系中文部主任、副教授,乔治·梅森大学孔子学院创院共同院长。张宽博士被港台杂志称为中国大陆九十年代中期中生代文化思想批评领域的领军人物,是中文学界较早从事文化批评的学者,他关于后殖民批评、性别研究、女性主义、多元文化的著述在专业圈内有特别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