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
首页 中心简介 沫若简介 工作信息 管理制度 课题管理 学术研究 应用推广 下载专区 特色资源
 
  首页 >> 应用推广 >> 正文
   
 
 
  《沫若·女神》剧评会纪要

 
 
 
来源:   浏览次数: 添加时间: 2007/05/15 13:32:21

上一条:为地方建设服务

 
 

《沫若·女神》剧评会纪要

《沫若·女神》剧评会纪要
 
        诗乐歌舞《沫若·女神》是乐山市弘扬沫若文化、打造沫若文化品牌战略布局的开题之作,也是继《大唐华章》后四川省又一精心打造的大型歌舞剧。为了将《沫若·女神》打造成艺术精品,2005年11月25日,乐山市委、市政府组织四川省内外部分领导、专家观看了《沫若·女神》的彩排,并于26日下午在成都峨眉山大酒店召开了剧评会。与会领导、专家畅所欲言,提出了非常宝贵的建议,下面便是该次剧评会的发言(以发言先后为序,根据剧评会录音整理,整理稿未经本人审阅)。
 
 罗佳明(乐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见专题文章《〈沫若·女神〉剧评会主持词》。
 
 税海模:见专题文章。
 
       魏奕雄(原乐山市社科联副主席):这次演出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与我们在乐山讨论剧本时的情况相比,效果不知提高了多少倍,难能可贵。我觉得这台戏有三个特点:第一,郭老一生的生平非常复杂,他的著作也非常丰富,在这么复杂丰富的东西里面,把哪些东西搬上舞台,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这台戏抓住了郭老创作《凤凰涅槃》、《屈原》的两个阶段,加上一些其他事情,配上诗、乐、歌、舞,把它排演成了一台非常有激情的节目,我觉得提炼得很好,提炼得集中。要把郭沫若的那么多东西都表现在里面是不可能的事情,只能够这样提炼。第二,我觉得舞蹈编排得非常优美,传统的舞蹈动作、现代的舞蹈动作,都把它融合在里面了。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个,一个是《纤夫》、另一个便是最后的《凤凰涅槃》。尤其是《纤夫》,充满了阳刚之气,充满了大渡河奔腾雄壮的气势。而且,刚才税老师讲的我非常赞同,纤绳既代表着纤夫拉的绳子,又代表了大渡河的波浪,更代表了旧社会捆绑在中国劳动人民身上的绳索,这个象征意义表现得很充分。《凤凰涅槃》的火焰、凤凰,还有里面的人物,寓意都非常深刻。不仅是要烧坏旧中国,也要把郭沫若的旧我烧毁。第三,我觉得我们的演员非常投入,在短短的二十几天就排演出这样一台感人的舞台剧,应该向这些演员、编剧、策划、导演致以崇高的敬意。尽管有些演员在演出中还有这样那样的地方需要打磨,但这种努力的精神太可贵了。我看了《乐山日报》、《乐山晚报》天天在报道他们,一天要排练十多个钟头,甚至十四五个钟头,这种精神值得我们乐山人民学习。当然我也觉得,由于时间短,有不少地方还需要提高、打磨。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地方值得注意。开头的舞蹈动作的节奏好像慢了一点,我觉得那一场戏的时间可以压缩。第二,《纤夫》那一场戏非常有气势,这是它的优点,但演员的配合方面显得凌乱。第三,我觉得还需要改进的是《母亲送儿》这场戏,母亲送儿的程度强调不够,并且要表现出长辈送晚辈这一特点。母亲的装束还可以老一点,否则会给人一种送情人的感觉。
 
       黄德润(原乐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第一句话,看了这出戏后,我觉得演出非常成功;第二句话,看了以后有一种强烈的震撼,这的确是一台充满活力与激情的优秀诗剧。我觉得这种评价不会过分,也让我们观众品尝到了先进文化的特殊魅力。《女神》作为先进文化尽管这么多年了,但现在看一点都不落后,在今天的时代条件下,仍然催人奋进,能够提起人们的精神,我觉得这个剧可贵就在这儿。关于演出的特点也是两句话:气势恢弘,精心打造。所谓气势恢弘,我首先感到这个题目选得好:《沫若·女神》,这是一个宏大的主题,因为沫若的作品多得很,究竟选择什么才能在90分钟里将郭沫若一生表现出来,《女神》无疑最具有代表性。《女神》是郭老的第一部诗集,而且也是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这部诗集将郭老青年时代的情怀充分表现了出来,选这个题目的确是一个宏大的主题。二十年代,他在日本写出这样的诗,发出这个时代的最强音,非常不容易。郭老发表《女神》的时候,正是他二十八岁左右的时候,我就联想到马克思发表《共产党宣言》也是二十八岁。那么,郭老写这个诗,从另外一个领域弘扬革命精神,恰恰也是二十八岁。所以我说,郭老这首诗是中国新诗的一个宣言书,值得我们世世代代弘扬,因此我感到这是一个宏大的主题。这台戏还糅进了《屈原》里的《雷电颂》、《橘颂》,《屈原》是郭老的力作,很有时代意义,这种编排确实让我感受到这是一个宏大的主题。气势恢弘还反映在宏大的时空,它把历史与现实、神话与现实结合在了一起,让屈原与郭老对话,这一细节很有想象力,而且很贴切。并且,这台戏还有一个宏大的场面。我也看了不少剧,但看了这台剧后,确实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尤其是《纤绳》一场,给我的感觉是太棒了。还有《凤凰涅槃》,我们对这两场戏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不管是音响、舞美、动作都达到了很高境界。这些地方并不是不能再改,但是短短时间能搞到这个水平,确实是一个很高的水平,使我们得到一种立体的美的享受。当时我很想将它拍下来,遗憾的是不准带相机。另外,宏大的演员阵容也是少见的,有些场次有六、七十个人,甚至七八十个人在跳。这个宏大的演员阵容,就把《纤夫》这场戏推到了极致。若人少了,就不能表现出拉纤的气势。精心打造表现在:一,剧本精练,二、构思精湛。这台戏由5个板块、11个小段构成,这个构思相当精湛。内容太少,不能将内涵表现出来;内容太多,又没有那么多时间。特别是这5个板块中突出了《女神》这部诗作的精髓之作《凤凰涅槃》,把郭老的狂想奇思表现了出来,把郭老的毁弃自我(当然包括大我和小我)、再造新我、破旧立新的彻底革命精神表现无遗,使人感到向往光明、追求理想的豪情壮志是郭老青年时代的特点,由此产生对郭老无限的崇敬。第二是舞台布景、音响灯光、服装、道具等都很精彩。我感到在舞台方面做到了大手笔,层次感、立体感很强,给人留下了壮美的生动形象。这使我很自然地想起了郭老在《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的诗句:“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烘托出了《女神》这部巨著的革命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看了诗剧后,又把我带回到了年青时候看郭老作品的情景,又引起了我对激情岁月的回忆,看了以后,当时确实有一种激情奔放的感觉。我想这部戏如果要推而广之,不是要市场运作吗?不是要雅俗共赏吗?对现代人,尤其是青少年看了这出戏后一定能激起他们建设祖国的热情,所以我觉得这部戏的教育意义不可低估。再一个就是表演精心。他们是用心在表演,尤其是演郭老的那个演员,他很投入,演到关键的时候,我坐在前排看见他眼睛里闪着泪光,他是带着真情在表演,带着真情表演最能征服观众。我也觉得有些地方需要斟酌。一是有些音乐有点长,也许是因为音乐本身长,也许是给人的感觉长,我们可以增加一些内容让它丰富起来。二是母亲的形象太年青了,在观众中容易产生误会。三是《浪漫篇》我觉得有些平缓,有点沉闷,或者加一点旁白,或者加一点诗句,使内容丰富一点。最后一点意见便是集体舞动作有些凌乱,应该考虑怎样使他们协调一致。
 
       谭继和(四川省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四川郭沫若研究会执行会长):看了昨天的演出以后,我总的感觉是令人振奋,选择的时机也很恰当,正好在召开四川省文化产业项目推荐会和文化产业高级论坛会议期间。我昨天看《沫若·女神》,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觉得它非常好,非常成功,它是我们向全省文化产业会议期间献出的一个厚礼。刚才罗部长介绍这是文化产业改革的一个试验,具有开创性,是我们在文化产业发展上具有开拓性质的一次尝试,很有价值。我相信它不仅有高雅文化、先进文化的市场,而且肯定同时也有旅游文化的市场。我建议把它改成两种版本,一种就是现在这个形态:豪华高级版,也希望它改成一种普及小型版,能在旅游项目上增加一个节目。白天看了大佛、峨眉山,晚上做什么?可以看《沫若·女神》。对这个剧的具体评价,我首先觉得它具有现代性、民族性、高尚情感性,做到这三点不容易。郭沫若在我们民族文化现代性转换中,是最具开拓性的代表之一,这个剧抓住了这一条。《凤凰涅槃》是民族性,歌舞也是民族性,把屈原、《雷电颂》搬进来也是民族性。同时它也具有现代性。我们原来以为民族性就是地方性的东西,恰恰是郭沫若这种为民族传统的转换做了很大工作、有很多成果的人,他的很多成果都具有现代性。张中伟省长曾经讲了这样一句话,要文物、文艺、文化结合起来,把文物性的东西变成文艺性的东西来欣赏,把文艺性的欣赏变成文化产业,我认为这个意见非常正确。这个剧把沫若文化的内涵转化成文艺形式,将来在文艺产业上会有很多收获。这部剧具有高尚情感,平时我们看见流行的东西太多了,当然这是多元化的表现,但是缺乏高扬爱国情操的作品。这剧部紧紧把握住了这个主题,确实令人感动。我现在感觉这个剧具有感人的艺术效果,将来精益求精再打磨,可以达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第二个优点是,这部剧用5个板块演绎了郭沫若创造的精神、光明的精神。郭沫若是我们民族文化现代性的代表,这个现代性就是我们民族的创造性,对光明的追求,对未来的向往。尽管很多人对郭沫若提出种种责难,但他的光明精神、创造精神、爱国精神、与时俱进的精神,始终是否认不了的。这个剧在表现这一点上非常突出。第三,《家乡父老》这一场突出地体现了郭老的爱国主义精神来源于爱家乡,爱家乡山水。说到这里,我觉得唯有不足的是,最好能在此基础上适当加上巴蜀爱国主义特征。巴蜀爱国主义特征的表现是杜鹃啼血。沫若自己有好多诗讲这方面的事情。辛亥革命之前,一个四川人写了40多首杜鹃啼血的诗歌来表现反帝反封建的思想,而郭沫若对这样的诗人非常佩服。再往远追溯,杜鹃啼血既是爱情的象征,也是爱国主义的象征。所以我觉得在适当的地方,在郭沫若的炼狱式的爱国者这一特征上应加上我们蜀人的杜鹃啼血式的爱国特征。下面我说几条意见。第一个意见是,我觉得整部剧的雄浑之气确实非常感人,但是沫若除了雄浑的一面,还有抒情、浪漫的一面,剧中要多加一些抒情片段。让我们在振奋、高昂的气氛中感受到浪漫、抒情的情调。第二个意见是,郭沫若与屈原对话,这个设想很不错,将来在提高以后,咱们可以借助高科技手段,让屈原先出来,然后再让郭沫若出来,达到屈原就是郭沫若、郭沫若就是屈原的效果,这样更加具有震撼力。还有一点意见就是,能不能多补一点诗,现在的诗文少了一点,至少补充5段诗。在表现沫若文化的内涵上,郭沫若是中外文化的结合,既通俗易懂,又具有很深厚的文化内涵。郭沫若的语言具有铺张宏丽、激扬踔厉的特征。而这种铺张宏丽、激扬踔厉的文采恰恰是司马相如的文风,这也是我们巴蜀文化的典型特征。就浪漫精神而言,苏轼的浪漫精神在郭沫若身上有充分体现。至于形象问题,我觉得两个沫若都非常年青,尤其是中年沫若,中年的形象应该化装得老一些。我觉得他应该穿上长衫,因为他是中国人,并且郭沫若有穿长衫的相片。舞台上郭沫若奋笔急书这个姿势也可以改变一下,改成拿如椽大笔,这样更能表现郭沫若的豪迈气概。另外,在语句的锤炼上要仔细加以推敲。我觉得有一个弃旧图新的提法需要改一下,现在讲推陈出新,旧还得传,当然,旧也需要现代化。总之,我觉得这个剧目前为止是成功的,但是作为精品还可以精益求精。只要用心打造,这台戏一定会具有全国影响。
 
       陈俐(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乐山师范学院陈俐教授):《沫若·女神》以新颖、独特的诗、乐、舞的形式来展示中国现代文化巨匠郭沫若,既反映了他一生的功绩,又突出了郭沫若独特的个性魅力。这出剧有两个点抓得非常准确,一是以郭沫若挥毫创作话剧《屈原》和话剧本身的情节在舞台的同时再现,让我们了解了中国古代和现代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他们非常类似,都是忧国忧民的诗人兼政治家,而且都有强烈的救国意识。二是以“凤凰涅槃”为全剧的主要线索,特别是结尾,以熊熊燃烧的大火,来渲染凤凰涅槃的意境,气势恢宏、振奋人心。我认为,在突出再现凤凰涅槃的场景和意义这方面还可以再强调,再深化。因为凤凰就是太阳神鸟,太阳神鸟既是世界性的原始崇拜物,也是中华民族乃至古蜀国所崇拜的神鸟,甚至还和乐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最近在广汉三星堆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饰,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郭沫若曾谈到他在故乡乐山听到凤凰鸣叫,这种记忆挥之不去,是他创作凤凰涅槃的强烈动机之一。从火中更生的太阳神鸟就是凤凰,它象征着永恒的光明,生生不息的生命,表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昂扬向上的精神特质,这也是太阳神鸟的金饰图案选为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的原因。另外,“凤凰涅槃”在表现形式上也有华夏先民呼唤太阳神鸟降临的原始祭祀歌舞特征,如果《沫若·女神》能够在突现这些传统文化的元素方面,再精心打造,那么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就更具有民族性,也更绚烂多彩,富有观赏性。
 
       何开四(著名作家、评论家、《沫若·女神》文学统筹):我觉得整个演出还是非常成功的。郭老在新世纪应该特别宣传,而我们的文艺界宣传不够。郭老在中国现代史上是一个很奇特的人物,他既是一个名人的符号,又是一个文化的符号,还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符号。“五四”狂飙运动时期,最能代表“五四”精神的,当然我们可以说是鲁迅的“救救孩子”,但从声势磅礴、震天动地的气势来说,该是郭老的《女神》。郭老是中国新文化的代言人,他总是走在时代的前列。他是创造社的创始人;北伐时候投笔从戎;二七年大革命时,当时血雨腥风、白色恐怖,郭沫若就写了一篇大文章《请看今日之蒋介石》,简直就是惊天动地;然后是重庆谈判;建国时候郭老写了《新华颂》;粉碎“四人帮”后,郭老的诗最能代表当时中国人民的心情:“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帮”传遍了大江南北;郭老《科学的春天》的发言,表明中国开始复苏了,国家有希望了。我举这些例子,是说明在中国任何一个关键时刻,不知是谁安排的,反正郭老出现了。我觉得郭老这个人非常奇特,他在中国历史上是抹杀不了的。从中国历代领导人对郭老的评价也可看出,从毛泽东到邓小平都给予了很高评价。毛主席对郭老的评价不用多说,就是在改革开发的背景下,小平同志同样对郭老给予了高度评价。现在的很多文人并不了解历史,包括海外的余英时之流,千方百计地给郭老抹黑。很多人没想到很多事情并不是郭老一个人的事情,他代表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所以,宣传郭沫若与宣传中国文化精神、中国形象有很大关系。五十年代有两条新闻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一个是伍修权代表中国在联合国代表大会上的发言,一个是郭老代表中国在斯德哥尔摩的世界和平大会上的发言。郭沫若激情澎湃的发言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为新中国争得了荣誉。下来后,很多外国人说,他们并没听懂郭老的发言,但郭老的激情感染了他们。在这个时候,就需要郭老这样的一个人代表中国发言。说到这次演出,我觉得参加这次演出的人员应该对郭老有很深的了解。如果对郭老不了解,不管我们跳得多么认真,都难以把郭老的内涵表现出来。所以,我建议所有的演出人员都要读一读郭老的作品。艺术的规律是首先要感动自己,自己感动了,才能感动别人。演职人员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将这部剧拿出来是非常了不起的。郭老涉及的方面太多了,人物也太复杂了,他是诗人、作家、学者、斗士,甚至身上还有一些侠义精神。要把郭老的这些精神方方面面表现出来很难很难。这部剧的可贵之处就抓住了《凤凰涅槃》这个关目。说千道万,郭老的精神就是“凤凰涅槃”,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是一个不断涅槃、革新的过程。抓住了《凤凰涅槃》,就抓住了郭老内涵的本质。从艺术表现上,从舞蹈的编排,舞美的设计都很成功,音乐也气势磅礴。当然,我也觉得有些地方还可以考虑一下。我觉得应该能够有一首表现郭老精神的歌,它的名字就叫《凤凰涅槃·感动中国》,我们要把这首歌唱响,很遗憾的是现在没有这样一首歌。我们要组织编创人员,把这首歌写好,哪怕这部剧没有了,这首主题曲都应该有顽强的生命力。《凤凰涅槃》现在主要是群舞,我觉得应该是凤舞、凰舞这样的双人舞和群舞的结合。双人舞是主打,这个点一定要抓住,因为这是最重要的。在技术处理上,涅槃的过程应通过高科技的手段将它表现出来。现在的火焰放在背景里,我觉得应将火焰放在舞台中央。用高科技的手段,用火焰缭绕演员的舞蹈。如果涅槃的过程在舞台中表现出来,而不是通过背景表现出来,一定有更大的震撼力。这当然很难,唯其难,才更有吸引力。我甚至觉得这部剧是否能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凤凰涅槃》这出戏。另外,就是这台戏的背景设置,可用乐山真实的山水。还有便是刚才大家所讲到的,开头是青年郭沫若,中间是中年郭沫若,结尾又是青年郭沫若,这样换来换去,很容易让普通观众混淆,在以后的演出中要注意时空的转换。
 
       李少兴(原《文艺报》常务副主编):听了大家的发言很受启发,昨天匆匆飞来,看了一遍,看了以后,在我们处长的带领下,我们还议论了一番。我谈的既是大家的意见,也是我个人的意见。今天在座的许多人都是郭老研究的专家,四川又人杰地灵,我的发言很可能是班门弄斧。首先,我们觉得省里面、市里面抓住这个题材来搞这个节目是非常有眼光的。第二,这台戏尽量把《女神》和郭老一身里很多光辉的东西集中起来,在90分钟这样一台节目里展现出来,我们本身就觉得这是一件很难的工程,现在看来是基本成功的。第三点,演职人员很有激情,他们的激情也感染了剧场里的人。所以,这次艺术实践是成功的,尤其这是第一版,我们对这第一版的成功表示祝贺。当然,这台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在北京也经常参加星光奖的评奖,每年要看一百多台晚会,但据我所知,像这样的形式还是不多见,有一种创新成分,把诗、乐、歌、舞结合在一起。这里面有许多设想也非常好,一是把郭老的精华集中起来,二是郭沫若与屈原两个诗人的对话。其实两个诗人就是一个诗人,从屈原一直传承下来到郭沫若。郭老自己就说,“蔡文姬就是我”,那么写屈原的时候,屈原就是郭沫若。但是,这里面也提出了一个非常大的难题,郭老这样一个丰富的人物,要用歌舞的形式来表现便是一个非常大的难题。舞蹈语汇能否解决这些问题,是否能够充分地解决这些问题,这需要我们思考。在我们的舞蹈语言很难达到效果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考虑用郭老的诗歌来表达,因为它本身是诗乐歌舞,而郭老的诗是第一流的,尤其在那个时候,那是谁也抗衡不了的,所以,我们可以加强诗歌成分。第二,我觉得在进一步打磨的时候,要抓住两个中心。一、最主要抓住《女神》的精神。在我看来,《女神》的精神有两点,一点是排山倒海式的激情,歌颂新的、毁灭旧的;一个就是浪漫精神。所以,我们这台戏的每一个环节,都照这个方面去发展。因为一个90分钟的歌舞,要想解决非常多的问题是不可能的,尤其是要解决郭老思想发展的脉络,这是解决不了的。在这台剧里,我们如果能够看到郭老在“五四”前后的蓬勃精神,排山倒海的激情和他的烂漫激情,我们就非常满足了,我们关注的也是这两点,不需要去表现太多的东西,因为其他很多课题是郭老研究者的事情,我们要调动各种因素去把这两点表现好。大家看得比较多的东西,我们可以把它去掉。通过这个节目看,主要精神已经把握住,尤其是郭老在“五四”前后的事情表现得比较好。动机性的东西我们也应该表现,比如出夔门,这就可以出题目,我们应该用一些艺术语言把它表现出来。最后,我想说《凤凰涅槃》这场戏可以考虑一下,应该有个对舞。在郭老的诗中,梧桐树枯了,凤凰来了,澧泉也干了,凤和凰捡来枯枝自焚,应该把这个情节表现出来。凤凰涅槃后的形象应该是最美的形象,火凤凰的形象应该是最新最美的形象,但是在这台戏里面,前后的形象没有什么差异。这要想办法打造,要有对比,可以打造成最后是火凤凰与郭老相融合。我想说的是,这台戏本身是很成功的,但要与其他戏相抗衡,要与其他地方抗衡,就要打造出自己的特点,打造出郭老诗的意境的特点来。总的说来,“凤凰涅槃,感动中国”,看了以后,它首先感动了我,我对创作人员表示敬佩。
 
       矫广礼(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秘书长):看了这台诗乐歌舞以后,感觉这次表演非常成功,确实很震撼。来之前,我又翻看了郭沫若的《女神》,看了这台戏后,我很感动,我感动的不是别的,而是乐山市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将郭老用这种方式推到舞台上,并且选择了这么好的一个时机。现在,中国发展到这个时候,我们需要什么,都需要,但是特别需要这种精神。乐山市在这个时候把这样的一台戏拿到舞台上来,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这么多年来,特别是每到郭老十周年纪念的时候,我们也曾经讨论过要搞一台节目,但都没有变成现实,乐山现在却把它搞了出来,这非常不简单。这台节目的意义就不仅仅是沙湾了,也不是乐山、四川,而是全国。对这台戏大家已经谈得很多了,我从昨天晚上到今天都在想一件事,沙湾、乐山有很多非常宝贵的中国文化遗产,有名山、名佛、名人。这些文化遗产在我们中国人看来,有些是司空见惯,或者就是一个文物,或者就是一本书,或者就是一个演出。现在看来,要换一下观念,很多东西属于知识产权范围的内容,我们应该非常注意这个问题。中国的很多东西,被别人拿去了,很随便地就拿给别人了。比如花木兰,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故事,但是美国拿去搞了一个动画片,非常好,我们又花很多钱把这个东西买回来。比如说,《大长今》里面的很多东西,针灸、中药等,韩国人说是他们的,各行各业都来帮助他们推广,他们做得多么好。我们自己的东西很少系统考虑怎样来保护。从知识产权角度讲,我提一个建议,这台歌舞我们要把它当作一笔财富来看,要把这台戏变成产业,可与电视结合起来,应该把它做大。应该怎么做呢?这台晚会90分钟,我看时间还真不够,有没有可能把它稍微分解一下?在创作中,可以把它做成一个系列,有好几处都可以单独存在。在电视里面,我们有没有可能一段一段地做起来?同时也可学习学习超女——当然不需要海选,希望有更多人争着演郭沫若,演屈原。要宣传,要炒起来,先在乐山范围内炒,再在四川电视台炒一炒,因为电视台缺节目,缺新鲜的东西。这样的作品,是一个新的东西,应该有市场。可以考虑从这个方面来做,应该越做越大,使它形成一个产业。像其他东西一样,有产业链,可能就会有很多企业家来做这件事情,做到一定程度,政府也就不需要花什么钱。昨天晚上,乐山电厂的两位老总看了以后很激动,希望有机会支持,这样就可以吸收民间资金,减少政府负担。若要把这台戏放在电视里面,要及早地进行宣传,包装起来。这样的节目若拿到北京去演,很可能在宝利剧院、长安剧院,因为他们的舞台很大,我们现在这样的布景,这样的舞蹈,可能显得太少了些。建议在修改时,要扩大规模。至于群舞和独舞,我想群舞的规模还是保持这个状态。
 
      郭庶英(郭沫若之女、北京客家海外联谊会常务副会长):还没看到这个节目的时候,乐山、沙湾的领导已经把我们煽动得够激动了。昨天晚上看了节目后,观众也好,演员也好,都很激动。特别敬佩的是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够搞出这样一台节目,真不容易,说白点,都累吐血了。从舞蹈艺术上说,能够把郭沫若这样一个形象在90分钟内表现在舞台上,还从没有见过。我总是说,我有一个感受,当年江泽民总书记到俄罗斯访问的时候,参观了普希金纪念馆,提了这样一句话,说普希金是俄罗斯民族的骄傲,当时我看这新闻广播的时候挺受刺激。普希金这个人在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地位大家都清楚,我们的总书记能把他提到这样的高度,而自己国家的文艺工作者在中国革命建设当中,在很多关键时候确实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却没有一个国家领导人这样去评价。现在的工作正如刚才大家所说,正是朝这样一个评价去烘托、积淀,中国文化需要这样的宣传。我觉得民族精神、民族文化需要我们有自信心,而且自己要充分地肯定自己。从省里、市里、各位同志们的发言中,我觉得大家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着。我不管是作为郭老的子女也好,作为中国人也好,我觉得这样的工作是非常有前途的。我不是搞文化工作的,我看了这台节目以后,我感觉在整个演出过程中,已经打破了时空概念,也就是《女神·凤凰涅槃》插进了出夔门、《屈原》作品这样的内容,这已经超出了诗集《女神》里面的时空界限,所以,这是一个有突破性的、丰富的创作。但是,我觉得正如刚才一些同志所说的,前面的形象与后面的形象的转换需要考虑。我觉得,郭沫若的一身,本身就是推陈出新的。我原来也说过,郭沫若具有三结合的特点:一是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在一起,二是把外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结合在一起,三是把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结合在一起,他是一个三结合的实践者。他一生当中都推陈出新,所以在后面的处理上,我觉得郭沫若后期的形象表现得太少,不要把时间局限在1921年这样一个时空上。既然能把抗战时期的郭沫若展现出来,那么郭沫若后期在历史、考古、金文、甲骨文的成就,在世界和平运动大会起到的作用,以及他在科学院、科技大学培养青年方面的作用……这些东西都应该用一些抽象的动作把它表现出来。另外,我觉得关于郭沫若的舞蹈语言没有它的独特性。比如,反弹琵琶这个动作出来以后,就可以在舞蹈界获专利。那么,郭沫若这个人拿什么形象作为属于他的独一无二的动作呢?我们应该仔细思考。剧里面应该有独舞、双人舞等,现在,郭沫若老是在群舞里面穿梭,他要扶起这个,他要扶起那个,我觉得他特别累,一个人在那儿拯救死亡。是不是可以考虑让群舞演员围绕郭沫若穿梭,而不是让郭沫若在群舞演员中穿梭?平时,群舞演员把郭沫若围在中央,在关键时候由郭沫若领着这些人起舞。这种独舞与群舞可以让它们结合在一起。还有一点就是,这台戏上有些地方很写实,有些地方很写意,包括舞台背景,前面两节非常写意,《炼狱》、《橘颂》就很写实。服装的问题,刚才有老同志提出要一身白,我倒觉得有点像商人。我曾经提过两三次,他童年时穿一件长衫,加一个马甲,少年时去掉马甲,就穿一件长衫。还有,郭沫若出夔门的时候,他母亲都五十多了,没有那么年青,这便是有些人误会是同辈人的原因。
 
      郭平英(郭沫若之女,北京郭沫若纪念馆馆长):我被荣幸地列在了创作人员的名单里,很抱歉没有认真来参与这项工作,我希望今后如果有机会的话,用实际行动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从沙湾区到乐山市,现在在全力打造沫若文化,在我们的经济发展具有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局面的情况下,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举措,对我们下一代的成长,对于我们民族精神的传承,都是一个很重要的举措,我觉得我们省里面、市里面打造沫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事业。在打造沫若文化的时候,我们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在实践着沫若精神。从领导、到编导、到演员,在创作过程中都具有创新精神和对艺术的执着,使我感受到了沫若精神的热度。我想,这也是把沫若文化打造好的一个前提,这也是“沫若女神·感动中国”这个口号的很重要的内容。在研究郭沫若的时候,首先要有热情,要科学,如果不热爱的话,也不可能科学去对待,这是我觉得应该和大家共勉的一点。第二点,我希望这台戏能够成为精品,能够流传下去,成为一个传统剧目保留下来。要想作为一个传统剧目保存下来,需要在现在的基础上不断打造。听说,明年有到北京去演出的考虑,我也希望北京的演出有更大的突破,能够在北京这样的大舞台上经得起更多人的审视,那么,这台节目就更值得骄傲。最后,我想用八个字概括一下我的感受: “凤凰涅槃,感动我们”。
 
      平志英(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刚才听了北京、省上、乐山市的一些专家发言,很有感触,我现在把我们和林处长的一些想法在这儿一块谈一谈。首先,我要说,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对这台戏确实是高度重视。这台戏从剧本创作开始,我们就参与这个剧本的修改,而且我们的王部长、秘书长都很关心这台戏。王部长对这台戏做过好几次批示,包括剧本,包括乐山市委打来的宣传计划都做了重要批示。而且,这是今年我们省里唯一一个与地方一起打造的剧目,也拨了经费,王部长还到现场看了排练,这在以往是很少见的。王部长昨天晚上去看了首演,今天又把这台戏定为四川电视节和文化产业论坛献演剧目,而且邀请我们省委的主要领导到现场观看,可见我们部领导对这个剧目是非常重视的。这表现了我们部领导一贯的工作思路,就是注重文化资源的开发,注重文化品牌的塑造,注重文化项目的开发和打造。文化厅对这个剧目也非常重视。首先,厅里组织了省里最强的一个班子,而且这个班子不局限于文化厅这个系统,有战旗歌舞团的人员,有武警文工团的人员,有几个艺术学校的人员,还有乐山市的歌舞演员。这台戏也调动了一个比较强的运作班子,文化厅艺术处长介入这个剧目也非常深。从省委宣传部到文化厅对这个剧目确实是非常重视的。第二,我感觉到乐山市委、市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对文化项目开发的独特眼光,这一点格外令我们钦佩。第三点,我想说一下这个剧目,集中了我们省里面文化资源方面的优势,集中了我们人才的优势,它是完全由我们本土的艺术家打造的一台大气的舞台艺术作品。对这台戏,首先我认为郭老确实是我们中国新文化的一个代表人物,也是四川的一个骄傲,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更好地为郭老做更多的宣传。第二点,我认为这台剧目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艺术表现形式来表现郭老,用诗乐歌舞这样的形式。郭老是一个大家,他涉及的领域太多太宽泛,用任何一种单一的形式表现郭老都会有局限。我觉得用诗乐歌舞这种综合的形式在90分钟展现郭老一生中非常闪光的几个地方,让我们更多地了解郭老,了解他的诗品,人品,文品等等,我觉得用这种形式是非常好的。刚才我说到的优势,就是我们有成功的经验,就是我们四川省前几年曾经打造了诗乐舞《大唐华章》,今年成都市又推出了音乐剧《金沙》,这个节目的推出,我觉得是我们的一个成功经验。这台剧把我们文化资源的优势集中了起来,我们省里面在舞蹈编导、音乐创作这些方面的优势在全国也是非常突出的。这台戏和《大唐华章》不一样,和《金沙》不一样,这两台戏外界的东西比较多,请了北京的一些创作人员来参与这两台戏的打造。这台戏更多体现了本土的艺术创作力量,是精心打造的反映本土文化、地域文化的一个舞台艺术作品,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一点。当然这台作品,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需要继续打磨,我想,这里面可能有这么几个因素。第一,可能是因为郭老本身就是一个大家,体现了博大的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他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一种代表,他太博大,用90分钟的一台戏来展现确实有它的局限性;第二,正如大家刚才谈到的,排练的时间很仓促,只有20来天。第三,有我们主创人员、编导、演员对郭老理解还不够深刻有关,所以难免存在一些不足或缺陷。我想,乐山市委、市政府对这个作品一开始就立下了要打造一个精品、要打造成一个优秀的地方文化项目的想法,下面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对这个作品进行下一步的打磨。我们还有一个期待,就是期待乐山市在将《沫若·女神》进行市场化的运作当中,为我们的舞台剧作出一个典范,或者作出一个示范。
 
        章玉钧(原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四川郭沫若研究会会长):昨天晚上看了演出,今天各位专家也讲得非常到位。我自己作为郭沫若研究会成员,早就期待着我们家乡在沫若文化的打造方面做出大的文章。乐山的资源十分丰富,名山、名城、名人。名人就是以郭沫若为代表,原来这方面的宣传还比较薄弱。这次《沫若·女神》的演出,说明乐山市、沙湾区对这个问题的重视。这不仅是乐山市的事情,同时也是我们省上的事情,省上对这台戏也非常重视,这说明我们省上对弘扬先进文化的一种超前意识。省委宣传部、文化厅组织了全省这样优势的力量,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拿出这样一个综合的艺术剧目,来体现郭沫若的一些主要亮点和精神,这非常不容易。我想这部戏的意义不只局限于我们四川,我国的“十一五规划”就要实施了,我们现在面临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样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有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用《沫若·女神》里面的话说,就是“凤凰涅槃”的精神。今年也是郭沫若的《女神》发表八十五周年的日子,我们郭沫若研究会应该开一个研讨会,对郭沫若的《女神》进行文化解读。这台戏用诗乐歌舞的形式来解读,可看作是对《女神》的形象的解读,它会感动我们,引导我们大家走近郭沫若,同时也能使我们在观看这个剧后能更好地理解这个时代。郭沫若生活的时代,大概是从过去的屈辱到走向复兴这样一个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时期,今天我们仍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所以郭沫若的精神对现在的我们非常需要。这个剧现在已经做得很好了,20多天做到这个样子不容易。两个多月前给了我一个本子,现在与它相比已经改变多了,就说明还有比较大的空间。我们有足够时间来打磨,一个传世精品,是要经过千锤百炼的。所以,我觉得大家今天提出的意见很好,其目的都是为了把这个剧搞得好一些。我觉得这部戏里面,大的背景应该是我们整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大的转型,“凤凰涅槃”就是一种集中体现。“凤凰涅槃”应该有多重含义,不但指整个民族,还指郭沫若的自我批判,自我创新精神。《凤凰涅槃》虽然是郭沫若20多岁写的,但它反映的不应该仅是郭沫若20多岁的形象。这台戏里面在这方面已有表现,但是表现得还不够,普通观众很难把握。这台戏不但要表现郭沫若写《女神》的时候,抗日战争的时候,而且要反映郭沫若光辉的一生。第二点,我觉得还应该在民族的元素、乡土的元素方面下一点功夫。正是乐山的山水养育了这样一个人物,而戏里面这方面表现得不够,可以通过舞蹈、背景等因素将这些乡土性的东西展现出来。
 
       罗建安(乐山市委副书记、《沫若·女神》总指挥):见专题文章《在〈沫若·女神〉剧评会上的讲话》。
 
        参加座谈会的还有省文化厅文艺处长林戈尔、《光明日报》驻川站站长余安、《经济日报》驻川站站长李江天、《沫若·女神》的总导演何川、《沫若·女神》的总撰稿商欣、原乐山市政协副主席张浩等先生。

上一条:为地方建设服务

 
 

蜀ICP备10014223号 四川省乐山师范学院 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7 郭沫若研究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