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郭沫若同志
——在郭沫若同志追悼会上的悼词
邓小平
郭沫若同志和我们永别了。
1978年6月12日十六时五十分,郭沫若同志的心脏停止了跳动,终年八十六岁。
我们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这位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坚贞不渝的革命家和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
郭沫若同志是我国杰出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早在“五四”运动时期,他就以充满革命激情的诗歌创作,歌颂人民革命,歌颂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开一代诗风,成为我国新诗歌运动的奠基者。他创作的历史剧,是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他是我国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历史的开拓者。他创造性地把古文字学和古代史的研究结合起来,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天地。他在哲学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历史学、考古学、金文、甲骨文研究,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和外国进步文艺的翻译介绍等方面,都有重要建树。他长期从事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组织领导工作,扶持和帮助了成千上万的科学、文化、教育工作者的成长,对发展我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和鲁迅一样,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学识渊博、才华卓具的著名学者。他是继鲁迅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郭沫若同志是四川省乐山县人。早年就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活动,曾建立著名文学团体“创造社”。一九二六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蒋介石叛变革命后,他满腔义忿,奋笔疾书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巨大影响。一九二七年参加南昌起义,同年八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八年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工作,并积极支持留日青年和国内文艺界的革命文化活动。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沫若同志回到祖国,在敬爱的周总理的直接领导下,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组织和团结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他这一时期写的许多历史剧和大量诗文,深刻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投降政策,激励了革命人民的斗志。抗战胜利后,他不顾国民党反动派的政治迫害,勇敢地站在民主运动的前列,同蒋介石的法西斯独裁统治和发动内战的阴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有力地支援了人民解放战争。一九四九年八月,在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全国文联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郭沫若同志继续从事著述,同时,担负着繁重的国家事务、科学文化教育和国际交往等方面的领导工作,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二、三届主席、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等职。在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在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均被选为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历任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四届常务委员,二、三、五届副主席。郭沫若同志不仅是革命的科学家和文学家,而且是革命的思想家、政治家和著名社会活动家。他在科学文化方面作出的贡献,在革命实践中立下的功绩,赢得了全中国人民和世界进步人士的尊敬。
郭沫若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他一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对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对敬爱的周总理怀有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他的笔始终与革命紧密相联;他的心,和人民息息相通。
郭沫若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是全国人民,特别是科学文化教育工作者和广大知识分子学习的榜样。
我们要学习他对党、对人民、对革命无限忠诚的高贵品质。他在几十年的革命斗争中,在重要的历史关头,都站在党的立场上,坚持无产阶级党性原则,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服务。他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热情宣传者和忠诚捍卫者。
我们要学习他不断革命、始终站在时代前列的积极进取精神。不论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都保持着极大的革命热忱,斗志旺盛,充满活力,年愈老而志弥坚。他是永葆革命青春的先锋战士。
我们要学习他不畏艰难险阻、勇攀科学高峰的顽强毅力。他在学术研究和文艺创作中,勤于探索,勇于创新,敢于坚持真理,经常同恶劣环境和习惯势力作不调和的斗争,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无产阶级学者和作家的崇高形象。
我们要学习他的民主学风。在学术研究领域里,他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贯主张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从不以势压人。他善于团结不同意见的同志,注意培养青年,奖掖后进。他是执行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模范。